計量:丈量世界的“隱形之手”
清晨七點的菜市場里,王阿姨接過攤主遞來的芹菜,目光掃過電子秤上跳動的數字。與此同時,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實驗室里,工程師正調試著全球最精準的“空氣流速基準裝置”,為國產大飛機C929的發動機提供測試數據。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場景,卻因同一把“標尺”緊密相連——這就是計量。
今天是2025年5月20日,全球迎來第26個世界計量日。這一國際性節日源于1875年《米制公約》的簽署,旨在紀念國際單位制的誕生與全球計量體系的統一。今年恰逢《米制公約》簽署150周年,主題定為“計量順時代之需,應民生之盼”(Measurements for all times, for all people),既是對歷史的致敬,也是對未來的展望。
從“米制公約”到現代計量體系
1875年,17國代表在巴黎簽署《米制公約》,首次以國際協議形式統一了長度、質量等基本單位,奠定了全球測量體系的基石。1999年,國際計量大會正式將5月20日定為“世界計量日”,以推動計量科學普及和國際合作。
現代計量體系涵蓋科學計量、法制計量、工程計量三大領域:
科學計量:建立國際單位制(SI)基準,如中國近年新建的“乳腺X射線空氣比釋動能基準裝置”,為乳腺癌篩查提供精準醫學支撐;
法制計量:通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》等法規,規范民生領域計量器具,保障公平交易與公共安全;
工程計量:為工業制造、環境監測等提供量值溯源服務,例如2025年中國新建的“空氣流速基準裝置”,填補了航空航天領域量值源頭的空白。
計量與民生:從“柴米油鹽”到“健康安全”
計量看似抽象,實則滲透日常生活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年開展的民生計量專項行動,正是為了打通計量惠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:
公平交易:嚴查集貿市場電子秤、加油站加油機等,打擊“缺斤短兩”行為;
健康保障:規范眼鏡制配場所驗光設備,確保驗光數據準確,避免因誤差導致視力損傷;
智能監管:推動智能電表狀態評價與更換試點,僅上海市便節約社會投資3.35億元,減少電子垃圾300余噸。
計量檢測:現代社會的“質量守門人”
計量檢測,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,實則是科技與生活的“質量守門人”。它通過物理量測量、化學分析、功能性測試等手段,對產品的尺寸、成分、性能等進行量化評估,確保其符合標準與規范。例如,菜市場的電子秤是否精準、醫院CT機的輻射劑量是否安全等等,都依賴于計量檢測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其核心意義在于:
保障質量與安全:從手機芯片的納米級精度到癌癥放療的劑量控制,計量檢測為技術創新和民生安全劃定“紅線”。例如,我國新建的“乳腺X射線空氣比釋動能基準裝置”,將乳腺癌篩查的測量不確定度控制在0.86%,相當于精準捕捉手機充電電流的千億分之一變化;
維護公平與信任:2023年青島“加油機計量舞弊案”后,全國140萬臺加油機加裝防作弊系統,正是計量檢測為市場公平鑄就的“防護盾”;
支撐國家戰略:在“雙碳”目標下,碳排放的精準監測依賴計量檢測;北斗衛星的厘米級定位,則依托于誤差每3000萬年不超過1秒的銫原子鐘。
展望未來:計量如何“順時代之需”?
中國始終將計量視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(NQI)的核心要素。近年來,通過《計量基準管理辦法》修訂、新建5項國家計量基準(覆蓋電離輻射、光學等領域),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量值溯源的自主可控。隨著量子化、數字化轉型的推進,計量技術正邁向更高精度與更廣維度。2025年,“計量順時代之需,應民生之盼”的主題,既呼應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,也體現了對民生福祉的關注。
計量是科技創新的“種子”、產業升級的“標尺”、社會公平的“準星”。正如《米制公約》簽署150周年所昭示的:唯有統一的測量體系,才能鑄就人類共同的進步階梯。值此世界計量日,讓我們共同關注這一“隱形基石”,以精準度量未來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