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提到在切割后的PCB板上添加兩個矩形匯流條,成功起到了分流、散熱的作用,這是匯流條添加的選擇方案之一。除此以外,還可以將兩個短匯流條改為一整個長匯流條,或選擇添加更多的匯流條等。將添加兩個矩形匯流條作為方案1,上篇已經展示過。" />
PhysimET支持在PCB板上添加匯流條進行仿真,匯流條對于PCB板來說具有分流、散熱的作用,匯流條的添加在PCB設計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,如何分析匯流條添加的必要性并進一步優化匯流條在PCB板上的布局,是大部分用戶更關心的問題。
上篇提到在切割后的PCB板上添加兩個矩形匯流條,成功起到了分流、散熱的作用,這是匯流條添加的選擇方案之一。除此以外,還可以將兩個短匯流條改為一整個長匯流條,或選擇添加更多的匯流條等。將添加兩個矩形匯流條作為方案1,上篇已經展示過。
案例應用|PhysimET對PCB板添加匯流條的散熱效果分析(上)
添加1個尺寸為長20.2mm*寬1.3mm*高1.8mm的長匯流條作為方案2;在其他位置添加更多的匯流條作為方案3,下面以實例展示方案2和方案3的具體情況。
方案2
添加1個自定義的長矩形匯流條,在界面中操作完成后查看整體的3D模型如下所示:
添加匯流條方案2的3D模型圖
隨后對其進行電熱協同仿真,電、熱邊界條件和一開始未添加匯流條的仿真情景的邊界條件完全一致,發現以方案一添加匯流條后,溫升和最初未添加匯流條的情景相比降低了27℃左右,且電流密度分布有了明顯的優化,具體如下所示:
以方案2添加匯流條后溫度分布結果對比
以方案2添加匯流條后電流密度分布結果對比
方案3
方案3是在方案2的基礎上添加多個矩形匯流條,尺寸為長2.6mm*寬*1.6*高1.8mm,在界面中操作完成后查看整體的3D模型如下所示:
添加匯流條方案3的3D模型圖
隨后對其進行電熱協同仿真,電、熱邊界條件和一開始未添加匯流條的仿真情景的邊界條件完全一致,發現以方案一添加匯流條后,溫升和最初未添加匯流條的情景相比降低了31℃左右,且電流密度分布有了明顯的優化,具體如下所示:
以方案3添加匯流條后溫度分布結果對比
以方案3添加匯流條后電流密度分布結果對比
結合上述的案例分析,選擇不同的匯流條布局可以實現不同的效果,使用PhysimET可以快速、精準的實現對匯流條的添加和優化,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具體的設計案例情況、物料成本、工藝等進一步選擇匯流條的最優布局,降低時間、人力成本,提高電子產品的穩定性。